文 | 可颂
陈佩斯,这位曾让无数人捧腹大笑的小品舞台上的“吃面条”大师,已经走过了七十多个年头。如今,他携一部电影《戏台》强势回归,跨足大银幕,与黄渤、姜武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同台竞技。年过七旬的他,再次以一部凝聚着十多年心血的作品,展现了自己不凡的艺术追求。
这部电影并非陈佩斯的新鲜尝试,而是他多年来用心雕琢的结晶。它源自2015年首次在舞台上亮相的话剧《戏台》,至今已完成了超过300场的全国巡演,成为中国现代喜剧话剧的标杆之作。话剧的成功为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,还被戏剧界誉为“当代中国喜剧话剧的巅峰之作”。这种火爆的局面,连线下票房都异常火爆,几乎每一场都难以抢到座位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将这个火爆的话剧搬上大银幕,对于陈佩斯来说,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他坦言,这样的转变并非轻松的工作,因为话剧常常是在一个相对封闭、集中的空间内展现人物和情节,而电影则可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自由延展。要把话剧里的戏剧性层次与情感浓度重新呈现于电影中,这无疑是一次“颠覆”。每一次转换场景,陈佩斯都必须重新审视人物台词、情感表达乃至剧情结构,这种拆解与重建的过程,正是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。
这部电影中,陈佩斯不仅担任了导演,还亲自编剧并领衔主演,堪称一部“全能式”的作品。对于一个71岁的老人来说,担任如此多的职务,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。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似乎已成为他的一种常态。他的敬业与热爱,从未因年岁增长而有所削减。电影的阵容也是分外强大,黄渤、姜武、尹正等一线演员的加盟,令这部电影尚未上映便已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。尤其是陈佩斯与黄渤的合作,这一代喜剧大师的巅峰对话,为影片增色不少。众人都在期待,这两位喜剧巨匠的碰撞,能为暑期档的电影市场带来怎样的火爆表现。
《戏台》定档7月17日发布的消息,瞬间成为热点,预示着它将在即将到来的暑期档中占据一席之地。这并非陈佩斯在追逐流量或热度,而是他带着十足的底气与诚意,带着多年的积淀和突破,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。如今的陈佩斯,不仅是在为自己的艺术理想奋斗,更是在为观众提供更多值得期待的作品。他所带来的这份回归,极具分量,也令那些依赖速成与套路的制作模式不禁驻足。
然而,陈佩斯的作品从来都不以“逗乐”为目的。他的喜剧背后,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情感。他自己曾说:“喜剧外衣下的悲剧内核”,这正是他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。电影《戏台》中,陈佩斯饰演的班主侯喜亭,在一场情绪爆发的戏中,竟直接撞向柱子——他并非演得像撞,而是真撞;甚至在扇自己耳光的戏份上,他也毫不保留,真的用力扇自己。陈佩斯的“真”不仅是对自我要求的严苛,也是对团队的要求。他对选角极为挑剔,不看演员的外在条件,而是关注是否与人物的内核契合。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,正是他长期以来深耕艺术的动力源泉。
陈佩斯不仅关心自己的演技,更注重喜剧艺术的传承。早年他曾离开八一电影制片厂,也与央视发生过版权纠纷。虽然有媒体渲染他的“落魄”,但他后来澄清,这不过是他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。2000年后,他扎根话剧圈,从《托儿》到《老宅》《惊梦》,他一直在民营话剧中打拼,靠市场卖票生存,不依赖任何补贴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,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闭门造车,而是愿意将自己的心得与年轻人分享。他创办了喜剧学员班,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“秘籍”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演员。而这一切的体现,便是他的儿子陈大愚。陈大愚从陈佩斯的训练营毕业后,走上了喜剧这条道路,甚至在《戏台》中与父亲同台飙戏。
陈佩斯的影响力跨越了年龄与世代。在7月10日的济南路演中,现场有许多年轻观众手举灯牌,而不少年长的观众也因陈佩斯的经典小品记忆涌上心头,纷纷为这位喜剧大师献上热烈掌声。在成都的路演上,一位中年女性激动地问:“为什么这么久才拍电影?”陈佩斯的回答简洁而实在:“因为话剧的观众一直希望它能搬上银幕,而且终于有人愿意投资。”这份回归,不是为了追求名利,而是观众的期待和市场的需求。而黄渤也在一旁补充道:“《戏台》的票房好,才能让更多好作品诞生。”这番话正反映了陈佩斯作品的价值和观众对其作品的认可。
回顾过去,2020年,央视高调宣布陈佩斯回归,担任《金牌喜剧班》的首席导师。这一消息引发了热议,与其说是他回娘家,不如说是行业在呼唤他,他的经验和艺术造诣对新一代演员至关重要。陈佩斯本人也表示,现如今的自己心境淡然,不再急于证明什么,他更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人,将喜剧的传统手艺发扬光大。
陈佩斯的成功,源自于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观众的真诚。他的回归,不是为了抢流量,而是凭借作品与实力来说话。在浮躁的娱乐圈,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和真诚,告诉我们:“慢工出细活,用心出精品。”
发布于:福建省中金汇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